以色列和伊朗大战8天后,特朗普突然改口不想开战,两难之下,以色列已经找好了退路。那么,美方为何会突然踩下刹车?在美国犹豫不决的背景下,以色列的退路又是什么?
以色列与伊朗爆发冲突后,美国政坛围绕是否对伊朗动武产生了明显分歧。其中,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一直呼吁强硬干预,但特朗普并没有跟随这股声音,而是设下“两周观察期”。
究其原因不难理解,最直接的是特朗普非常担心伊朗政权崩溃后的不确定性,甚至多次提到“不能让伊朗变成第二个利比亚”。特朗普明白,卡扎菲倒台后利比亚陷入十年动荡,美国付出高昂代价却没能换来稳定。因此,他同样担心,若哈梅内伊政权垮台,中东可能再现混乱局面,反而对美国不利。
事实上,特朗普的这一顾虑并非空穴来风,伊朗军政结构复杂,即使政权更替,也难保下一任不是更激进的对美强硬派。更何况,美军若直接打击伊朗,势必会遭遇来自伊朗革命卫队及其代理人的报复。包括驻中东的美军基地在内,可能面临伊朗导弹、无人机袭击等各种风险。在这种情况下,特朗普显然宁愿在外交上做文章,也不愿贸然对伊朗动武。
展开剩余69%就在特朗普传递出“谈判优先”的信号后,伊朗方面迅速做出回应。伊朗外长阿拉格齐通过与美方特使私下通话,传达出一条清晰的信息:只要美国对以色列施压促停火,伊朗愿在核问题上展现“灵活性”。这招正好打中特朗普的七寸——他更擅长谈判而非战争,如果能通过外交途径迫使伊朗让步,既有成果又能避免军事消耗,无疑更符合他的风格。
而与特朗普的犹豫不同,内塔尼亚胡早就为最坏的情况做好了准备。就在特朗普宣布暂缓攻击伊朗决定的第一时间,内塔尼亚胡就跳出来宣称:“以色列已经赢了。”他说以色列已经提前完成既定目标,摧毁了伊朗一半的导弹发射器、消灭了多位高层指挥官。
毕竟,内塔尼亚胡也明白,以色列的战斗力虽然强,但真要对抗伊朗这种拥有庞大军队和地下设施的国家,离不开美国的帮助——特别是在精准弹药、空中加油和钻地炸弹方面。但正因为他明白美国不一定出手,所以先在舆论上“宣布胜利”,既能向国内交代,又能避免舆论压力。
其实,为了劝特朗普出手,内塔尼亚胡给出的诱饵非常诱人。他告诉美方,伊朗已经丧失了制空权,导弹能力也被削弱,美军只需派B-2轰炸机投下钻地弹,完成“最后一击”。换句话说,不会有长期战事,也不会重蹈阿富汗、伊拉克的覆辙。这种“低成本、高收益”的设想,确实对特朗普有诱惑力。
但问题在于,美国国内并不买账。MAGA派及右翼媒体人如塔克·卡尔森、图尔茜·加巴德等,纷纷警告特朗普不要被以色列绑架。他们认为这场冲突本质上是“以色列的事”,美国出面不仅会陷入战争泥潭,还可能让中俄渔翁得利。这种舆论压力,也是特朗普犹豫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整体来看,伊以冲突可以说已经打成了“意志战”——伊朗咬牙坚持不妥协,以色列先宣布胜利退一步,而特朗普则居中左右摇摆,既不愿失去控制,也不愿再次陷入战争泥潭。这种三方博弈,或许正是当前中东格局的真实写照。
可以预见,这场冲突的结局,将取决于美伊谈判能否成功。而对于特朗普来说,究竟是打,还是谈,结果不仅关乎中东,也直接影响他的政治前景。如果一战能定乾坤,他或许会选择出手;但如果代价过高,他宁可退一步、再多谈两句。
总之,内塔尼亚胡已经打好了“胜利牌”,现在轮到特朗普亮出底牌。两周时间,看似短暂,却可能决定中东未来十年的走势。对于世界来说,这是一次风险与转机并存的博弈。结局如何,还需拭目以待。
发布于:安徽省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